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该病通常与血栓导致静脉瓣膜损伤、血液回流障碍等因素有关,可能引发长期不适。
1、定义
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或瓣膜功能受损,导致下肢出现慢性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血栓未完全溶解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中。
2、症状
患者常出现患肢持续性肿胀,久站后加重,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硬结或湿疹。严重时可发展为静脉性溃疡,常见于踝关节上方,可能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会感到下肢沉重、瘙痒或抽筋。
3、诊断
医生主要通过病史询问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超声检查可评估静脉通畅性和瓣膜功能。必要时会进行静脉造影或血液凝血功能检测,以排除其他血管疾病。
4、治疗
压力治疗是基础措施,包括穿戴医用弹力袜。药物治疗可选用改善微循环的己酮可可碱或抗凝药利伐沙班。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静脉腔内成形术或旁路移植手术。
5、预防
急性期规范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发生率。恢复期患者应坚持穿戴弹力袜,避免久坐久站,定期进行踝泵运动。吸烟者需戒烟,肥胖者应控制体重。
患者出现下肢持续肿胀或皮肤改变时应及时就诊血管外科。规范的压力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擅自停用弹力袜可能导致症状反复。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