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蝎子蜇伤后可通过局部处理、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监测病情以及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症状。需根据蜇伤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若出现严重反应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1、局部处理
被蜇后应立即远离毒蝎,避免二次受伤。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减少毒液残留。可对伤口处冰敷15-20分钟,缓解肿胀和疼痛。蜇伤部位需保持静止,避免剧烈活动加速毒素扩散。
2、药物治疗
若局部红肿明显,可遵医嘱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感染。疼痛剧烈时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出现过敏反应需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
3、对症治疗
部分毒蝎蜇伤可能引发全身症状,如心率增快需监测生命体征;肌肉痉挛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呼吸困难者需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氧疗。
4、监测病情
密切观察24-48小时,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全身中毒表现,或伤口周围出现皮肤坏死、淋巴管炎等体征,提示病情危重。
5、就医治疗
儿童、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被蜇伤后,即使症状轻微也建议尽早就医。医疗人员会根据毒蝎种类评估中毒风险,严重者需注射抗蝎毒血清,并进行心电监护、补液等支持治疗。
蝎子毒素可引起神经毒性或溶血性反应,切勿挤压或切开伤口。治疗期间需保持情绪平稳,减少毒素吸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