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斑是一种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真菌病,医学上称为花斑癣。这种疾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颈部和上臂,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色素沉着或减退斑,表面常覆盖细小鳞屑,可能伴随轻微瘙痒。
1、病因
马拉色菌属于皮肤常驻真菌,在高温潮湿、多汗、油脂分泌旺盛的情况下过度增殖。该菌通过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酸性物质,干扰皮肤黑色素形成,导致特征性的色素异常改变。免疫抑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2、症状表现
典型皮损为点片状斑疹,直径约0.5-2cm,颜色可呈白色、粉红色或棕褐色。皮损表面有糠秕状鳞屑,摩擦后更明显。好发部位包括前胸、肩背和腋窝,婴幼儿常见于面部。皮损夏季加重,冬季可能遗留色素减退斑。
3、诊断方法
临床结合Wood灯检查可见金黄色荧光,必要时进行真菌镜检发现短棒状菌丝和孢子即可确诊。需与白癜风、玫瑰糠疹等疾病鉴别,后者通常无鳞屑且分布模式不同。
4、治疗措施
外用2%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顽固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期间需将药物涂抹至皮损周边2cm范围,衣物应高温消毒。恢复期可能出现色素紊乱,通常3-6个月可自行恢复。
5、预防建议
保持皮肤干爽,出汗后及时擦干。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易复发者可每月使用抗真菌洗剂预防,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
日常应注意观察皮损变化,若面积持续扩大或出现明显炎症反应,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足疗程用药,不可自行中断,以免产生耐药性。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皮肤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