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一般指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紊乱等因素相关。
1、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呈对称性分布。该病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多见于中年女性。
2、常见症状
典型症状为晨僵,即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持续时间常超过1小时。关节肿胀、疼痛在活动后可能暂时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皮下结节、肺间质病变等关节外表现。
3、病因与诱因
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HLA-DR4基因携带者风险较高。感染因素如EB病毒可能触发异常免疫反应,吸烟、寒冷、外伤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4、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血液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X线可见关节骨质侵蚀,超声或MRI能早期发现滑膜炎症改变。
5、治疗措施
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抗风湿药物,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用于中重度患者。急性期需休息制动,缓解期应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严重畸形者可考虑滑膜切除或关节置换手术。
出现持续关节肿痛或晨僵症状时,建议尽早就诊风湿免疫科。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负重。适度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饮食上可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