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属于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主要表现为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房快速且不协调地收缩。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增加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1、病因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饮酒、肥胖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房颤。心脏结构异常或电生理紊乱会导致心房肌细胞传导不稳定,从而形成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波。
2、症状
典型症状为心悸、胸闷或心跳不规则,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由于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心脏泵血效率下降,长期未控制的房颤可能导致体力活动耐量降低。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通过心电图发现异常。
3、诊断
确诊房颤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可显示P波消失、出现f波以及RR间期绝对不规则。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需要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捕捉异常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化验可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继发因素。
4、治疗
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及预防血栓栓塞。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以及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对于药物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术或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风险个体化制定。
5、并发症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卒中,因心房内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阻塞脑血管。长期房颤还可能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此外,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下降、肾功能损伤的风险也较常人增高。
若出现心跳异常或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确诊房颤后需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或心律情况,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疾病进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