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可能是由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的。该疾病以短时间内肝细胞大量坏死为特征,需及时就医干预。
1、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嗜肝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诱因。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会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同时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加重损伤。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一般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片、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人血白蛋白支持治疗。
2、药物或毒物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摄入是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诱因,其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会耗竭肝细胞内的谷胱甘肽储备,引发细胞坏死。毒蕈中毒含有的鹅膏毒素可抑制RNA聚合酶,导致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临床上常用N-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进行解毒,配合谷胱甘肽注射液保肝治疗。
3、代谢异常
Wilson病患者铜代谢障碍导致铜离子在肝细胞沉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这种情况通常伴有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特征。治疗需使用青霉胺片促进铜排泄,联合葡萄糖酸锌片减少铜吸收,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血浆置换。
出现急性肝衰竭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通过肝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等手段明确病因。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服用任何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或保健品,保持充足卧床休息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