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该病可能与多次妊娠、宫腔操作、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因素相关,常导致月经异常、痛经等症状。
1、病因
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并侵入子宫肌层有关。多次妊娠、人工流产或刮宫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与肌层间的屏障,促使内膜向肌层侵入。此外,高雌激素水平刺激或慢性炎症也可能导致内膜异常生长。
2、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多从月经前持续至结束后数日。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伴有贫血症状。约30%的患者合并不孕,子宫增大可导致下腹坠胀感,妇科检查可触及均匀增大的质硬子宫。
3、诊断
经阴道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增厚伴蜂窝状回声,MRI能更清晰显示病灶范围。血清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但需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最终确诊需术后病理检查。
4、治疗
轻症患者可口服布洛芬缓解疼痛,或使用地诺孕素、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抑制内膜活性。中重度患者需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缩小病灶,保守手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者。子宫全切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
5、预防
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做好计划生育措施。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合并贫血者需及时补充铁剂,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应尽早就医排查。
若出现持续加重的痛经或月经改变,建议及时至妇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年龄、症状及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超声,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