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治疗通常以抗生素为主,包括青霉素治疗、替代疗法、随访监测、妊娠期管理及性伴侣治疗等,需根据病情阶段制定方案。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避免并发症。
1、青霉素治疗
青霉素是各期梅毒的首选药物。一期、二期梅毒或早期潜伏梅毒通常采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晚期梅毒可能需延长疗程至3周以上,神经梅毒则需静脉注射水剂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联合丙磺舒。青霉素能有效杀灭梅毒螺旋体,抑制病情进展。
2、替代疗法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多西环素或四环素口服,但孕妇及儿童禁用四环素类。头孢曲松也可作为替代选择,尤其适用于部分过敏患者。替代方案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和疗程,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3、随访监测
治疗后需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如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通常治疗后第6、12、24个月复查,神经梅毒需每6个月复查脑脊液。持续抗体滴度下降提示治疗有效,若滴度上升或症状复发需重新治疗。
4、妊娠期管理
孕妇感染梅毒必须使用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可预防胎儿先天性梅毒。妊娠初3个月和末3个月各进行一疗程治疗,治疗后每月监测血清抗体滴度。禁用替代药物,避免胎儿畸形或治疗失败。
5、性伴侣治疗
确诊梅毒患者的性伴侣需同时接受检测和治疗,无论其是否出现症状。过去90天内与感染者发生性接触者均需预防性治疗,使用苄星青霉素单次肌注。此举可切断传播链,降低重复感染风险。
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直至痊愈,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治疗后若出现发热、头痛等吉海反应,属病原体死亡引起的免疫反应,通常48小时内自行缓解。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完成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确保无复发。所有梅毒患者均应进行HIV筛查,并注意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