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主要由于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其病因多与幽门功能异常、胃部手术史或胆囊疾病等因素相关,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灼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

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最常见原因,当幽门无法正常闭合时,胆汁可逆向流入胃腔。胃部分切除术后解剖结构改变、胆囊结石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持续排入肠道,均可能增加反流风险。胃黏膜长期接触胆汁酸会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引发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患者常于餐后出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夜间平卧时症状加重,呕吐物可见黄色苦味液体。伴随症状包括腹胀、嗳气及体重下降,严重者可能出现胃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及胃黏膜红斑、糜烂等病变。24小时胃内胆汁监测能定量评估反流程度,病理活检可明确黏膜炎症程度并排除恶性病变。

药物治疗首选结合胆盐的铝碳酸镁,配合促动力药多潘立酮和抑酸药雷贝拉唑。对于胆囊疾病相关病例需行胆囊切除术,严重胃结构异常者可能需进行胃底折叠术。治疗期间需同步纠正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若出现持续性呕吐、呕血或体重骤降,应立即就诊消化科。日常记录症状发作时间与饮食关联性,可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