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血小板较低是怎么回事

杨凌志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三甲

血小板较低可能与生理性原因有关,也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其他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生理性原因

女性月经期、妊娠中晚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血小板暂时性减少,通常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或血容量增加有关。这种情况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待月经期结束后或分娩后血小板水平可逐渐恢复。

2.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常伴有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利可君片等药物刺激造血,严重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急性期可使用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冲击治疗,慢性患者可长期口服醋酸泼尼松片,配合输注血小板悬液改善出血症状。

4.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血吸虫病等疾病导致脾脏肿大,使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过多。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行脾切除术,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5.其他疾病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可能引起血小板消耗增加。治疗需控制感染源,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DIC患者需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建议出现血小板减少时及时完善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术、血小板抗体检测等检查。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若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⁹/L或伴有出血症状,需立即住院治疗,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及定期监测血象变化。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