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针灸能治疗哪些病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一般具有缓解疼痛、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疾病、调理妇科问题以及辅助治疗皮肤疾病等功效和作用。其适用范围较广,但具体疗效存在个体差异。

1.缓解疼痛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气血,可改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偏头痛等疾病引起的疼痛。例如针刺合谷、风池等穴位能缓解肌肉紧张,抑制疼痛信号传递。

2.调节胃肠功能

针灸足三里穴、中脘等穴位可调节胃肠蠕动节律,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研究显示针灸能促进胃泌素分泌,加速胃排空,减轻腹胀、反酸等症状。

3.改善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对周围性面瘫、中风后遗症、神经性头痛等疾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5-羟色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分泌有关,部分患者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状可得到缓解。

4.调理妇科问题

针灸三阴交、关元等穴位可调节内分泌,常用于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临床观察发现针灸能降低前列腺素水平,减轻子宫痉挛性疼痛,改善潮热、失眠等更年期症状。

5.辅助治疗皮肤疾病

针灸曲池、血海等穴位可调节免疫系统,对慢性荨麻疹、湿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有辅助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组胺释放,调节Th1/Th2细胞平衡,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针灸治疗需根据具体病症选择穴位和手法,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治疗期间需避免空腹针灸,晕针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部分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或皮肤破损部位不宜施针,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需谨慎选择该疗法。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