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鳞状细胞是一种在宫颈细胞学检查中发现的形态学异常描述,通常提示细胞存在不典型改变,但尚未达到癌前病变或癌症的标准。其可能由炎症刺激、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等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进一步评估。
1、炎症刺激
慢性宫颈炎或阴道炎等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发生反应性改变。炎症因子刺激下,细胞可能出现核增大、核质比例增高等非典型特征,但通常伴随白细胞浸润、充血等炎症表现。此类情况在控制感染后,细胞异常可能自行恢复。
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细胞异常的重要诱因。病毒整合至宿主细胞DNA后,可能干扰细胞周期调控,导致细胞核异型性改变,表现为核深染、核膜不规则等非典型特征。此类患者需进行HPV分型检测,持续阳性者需密切随访。
3、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部分非典型鳞状细胞可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相关。此类病变中细胞异型性较轻,局限于上皮下1/3层,常与HPV感染相关。可通过阴道镜活检明确诊断,多数病例可通过免疫清除或物理治疗得到控制。
发现非典型鳞状细胞应完善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必要时宫颈活检。建议保持规律随访,间隔6-12个月复查细胞学。避免自行使用阴道冲洗或药物,注意性生活卫生,接种HPV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持续存在细胞学异常者应及时到妇科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