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覆牙合与覆盖可根据上下前牙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通常分为正常覆牙合、深覆牙合、开牙合以及正常覆盖、深覆盖、反覆盖等类型。具体分类依据如下:
1、正常覆牙合
正常覆牙合是指上颌前牙覆盖下颌前牙垂直距离的1/3以内,通常为2-4毫米。这种咬合关系可保证牙齿在咀嚼时受力均匀,避免因咬合过深或过浅导致牙齿磨损、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
2、深覆牙合
深覆牙合表现为上颌前牙覆盖下颌前牙超过垂直距离的1/3,常见超过4毫米。严重时可出现下颌前牙咬合在上颌前牙腭侧牙龈处,可能引发牙龈损伤、牙齿过度磨耗及面部比例失调。此类情况多与遗传、不良口腔习惯或颌骨发育异常有关。
3、开牙合
开牙合指上下前牙在垂直方向上无接触,存在明显间隙。常见于前牙区,可能因吮指、口呼吸等习惯导致,也可能与颌骨发育异常相关。此类咬合可影响发音、咀嚼功能,并增加后牙负荷。
4、正常覆盖
正常覆盖指上颌前牙水平覆盖下颌前牙的距离在2-4毫米范围内。这种覆盖关系有助于引导下颌运动,维持正常的咬合功能,避免因覆盖过大或过小导致的牙齿磨损或关节压力。
5、深覆盖
深覆盖表现为上颌前牙水平覆盖下颌前牙超过4毫米,严重者可达10毫米以上。此类情况多伴随下颌后缩,可能影响面部美观,增加前牙外伤风险,并导致咀嚼效率下降。临床需通过正畸或正颌手术改善。
6、反覆盖
反覆盖指下颌前牙水平覆盖上颌前牙,形成地包天现象。常见于骨性III类错颌畸形,可能影响面部轮廓及咀嚼功能。早期矫治可通过功能矫治器干预,成年后严重病例需结合正颌手术治疗。
若存在咬合异常情况,建议尽早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就诊。通过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及影像学评估明确诊断后,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矫治方案,包括活动矫治器、固定托槽或隐形矫正等。日常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咬硬物等不良习惯,定期复查以维持矫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