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感染通常需要进行尿常规、尿液培养、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尿道分泌物检查等,具体检查项目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1.尿常规
尿常规是初步筛查泌尿系统感染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若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或检测到亚硝酸盐阳性,可能提示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2.尿液培养
尿液培养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如大肠埃希菌等,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医生会取清洁中段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若菌落数达到一定标准,即可确诊为细菌性感染。
3.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和C反应蛋白检测,用于评估感染严重程度。若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提示全身性感染或肾盂肾炎等并发症。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适用于反复感染或疑似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患者。例如,超声检查可发现肾结石、肾积水或前列腺增生等病变,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及尿路解剖结构。
5.尿道分泌物检查
对于疑似性传播疾病引起的尿道炎,需采集尿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检测,如淋球菌、衣原体等。此检查有助于区分感染类型,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
若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泌尿科就诊,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以免掩盖病情或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