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触乙醇通常可能损害肝脏功能,尤其当接触剂量较大或时间较长时。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肝毒性,可干扰肝脏正常生理活动,造成肝细胞损伤。肝脏作为乙醇代谢的主要器官,长期超负荷工作易出现功能异常。
乙醇在肝脏内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乙醛可破坏细胞膜结构,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长期接触会引发肝细胞内脂肪异常堆积,形成脂肪性肝病。若持续接触乙醇,肝细胞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接触乙醇的剂量、频率以及个体代谢差异均会影响肝脏受损程度,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胆红素代谢异常等肝功能指标改变。
建议尽量减少乙醇接触量,避免空腹接触乙醇。长期接触乙醇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若出现食欲减退、黄疸或肝区不适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肝脏弹性检测等评估。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质,以辅助肝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