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发展至肝功能严重受损阶段时,可能会引发牙龈出血。这种情况通常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有关,需及时就医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凝血功能。当疾病进展至肝硬化或肝衰竭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能力显著降低,这些凝血因子依赖维生素K的参与在肝脏中完成合成。同时,脾功能亢进会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门静脉高压症可能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牙龈自发性出血或止血困难。
除牙龈出血外,患者可能同时出现鼻出血、皮下瘀斑、月经量增多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伴随黄疸、腹水、肝掌等体征。临床需通过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检查等指标综合评估出血风险。
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异常出血症状,建议立即至肝病科就诊。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避免进食尖锐食物,保持口腔卫生。治疗方面需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辅以维生素K1注射、新鲜血浆输注等支持治疗,具体方案应由专科医生根据病情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