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一般能够提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类型,但无法直接确诊具体病原体。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1、细菌感染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明显升高,同时可能伴随C反应蛋白和血沉增快。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释放颗粒酶,吞噬病原体,导致其数量增加。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等,都可能出现上述指标异常。
2、病毒感染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单核细胞有时也会增多。病毒侵入机体后,淋巴细胞通过分泌抗体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因此比例相对上升。例如流感病毒、EB病毒等感染常呈现此类血象改变,但确诊需依赖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
3、寄生虫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较典型的改变,可能伴随IgE水平升高。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感染时,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刺激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此外,疟原虫感染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但确诊需通过血液涂片查找病原体。
若血常规提示感染征象,建议及时到感染科或相应专科就诊,完善病原学培养、血清学检测或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根据具体感染类型遵医嘱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驱虫药,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