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后血小板通常会出现暂时性升高,但一般不会持续升高。术后血小板水平多在2至3周内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部分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导致长期偏高。
脾脏是破坏衰老血小板的主要场所之一,脾切除后血小板破坏减少,可能引起一过性血小板升高。例如,术后血小板计数可能升至400×10⁹/L至800×10⁹/L,但多数在术后1至2个月恢复至300×10⁹/L以下。这种生理性升高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通过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适当补液等措施促进循环。
约10%-30%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血小板增高,多见于合并骨髓增殖性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基础血液疾病患者。这类疾病本身存在血小板生成异常,脾切除可能加重血小板增殖倾向。若术后6个月血小板仍持续高于450×10⁹/L,需警惕骨髓增生异常,建议进行JAK2基因突变检测、骨髓穿刺等检查。
术后应每月监测血常规,发现血小板持续超过600×10⁹/L时,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采用羟基脲等细胞毒性药物控制。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观察肢体肿胀、头痛等症状,预防静脉血栓发生。建议术后患者至少每三个月复查血液学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