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升高是否需要重视需根据具体原因判断。多数情况下轻度升高可能与生理变化有关,但部分病理性因素也需及时干预,建议通过专业检查明确原因。
妊娠期血小板轻微升高可能是孕期血容量增加引起的血液浓缩现象,属于生理性改变。随着孕周增加,孕妇血容量可增加40%-50%,而血小板生成速度相对较慢,可能导致单位体积内的血小板计数相对升高,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若血小板计数持续超过450×10^9/L,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则需考虑病理性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引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或反应性增多,子痫前期患者中有23%-50%会出现血小板异常。
当血小板升高合并血压异常、蛋白尿或水肿时,提示可能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需立即进行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上升且伴有脾脏肿大时,需警惕骨髓增殖性肿瘤等血液系统疾病,此类情况发生率约为0.2%-0.5%。妊娠合并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导致反应性血小板增多,但通常伴有原发病特征性表现。
建议孕妇按时完成产检项目,妊娠28周后每2周监测血压和血常规。若发现血小板异常升高,应及时进行外周血涂片、凝血四项及腹部超声检查。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异常出血倾向,保持饮食均衡并避免擅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任何异常变化都应在产科医生指导下规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