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出现肌肉痉挛,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电解质、局部冷敷按摩、使用药物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进行缓解。具体需根据痉挛程度和伴随症状选择相应措施。
1、脱离高温环境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高温环境下持续活动会加重肌肉异常收缩,阴凉环境可帮助降低核心体温,减少代谢负担。需保持平卧体位,避免直立引发晕厥。
2、补充电解质
饮用含钠、钾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按说明书配制口服补液盐。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钠离子丢失,引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建议每小时补充500ml液体,分次饮用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3、局部冷敷按摩
用冷毛巾敷于痉挛部位10-15分钟,配合轻柔按压腓肠肌或腹肌等痉挛肌群。低温可降低肌梭敏感度,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强直状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
4、使用药物
剧烈痉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胶囊缓解疼痛,对乙酰氨基酚片辅助退热,严重抽搐时需在医疗监护下服用地西泮片。药物需在明确适应症下使用,自行用药可能掩盖病情。
5、及时就医
若伴有高热、意识模糊或持续痉挛超过30分钟,需立即送急诊。此时可能存在横纹肌溶解风险,需静脉输注电解质平衡液,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出现中暑症状后应暂停一切活动,持续监测体温变化。恢复期24小时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日常需做好防晒措施,高温作业人群建议每小时补充200-300ml含电解质饮品。若肌肉疼痛伴有酱油色尿液,提示可能存在肌细胞损伤,需紧急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