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不同药物的副作用有所差异,常见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引起出血风险、肝功能异常、心率减慢等副作用。
1、抗血小板药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风险。尤其对于高龄或存在消化道溃疡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肌痛、乏力等肌肉损伤症状。用药期间需遵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
3、β受体阻滞剂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等药物可能减慢心率,诱发心动过缓,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长期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血压,避免突然停药诱发心绞痛。
4、ACEI/ARB类药物
培哚普利叔丁胺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可能引发干咳、血钾升高或肾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并监测电解质和血肌酐水平。
5、硝酸酯类药物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硝酸甘油片等可能引起头痛、面部潮红、低血压等血管扩张反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需遵医嘱调整服药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等指标,若出现黑便、剧烈头痛、肌肉疼痛或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日常注意观察用药反应,服药期间避免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药物副作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