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转为慢性时,通常会出现症状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或伴随其他消化系统异常等情况。若病情未及时控制,可能引起肠道黏膜损伤或功能紊乱,需通过检查明确诊断。
1、症状超过一个月不愈
急性胃肠炎病程多在1~2周内自愈。若腹泻、腹痛、恶心等症状持续超过四周,且多次粪便检查显示炎症未消退,可能提示转为慢性胃肠炎。此时肠道黏膜存在持续性充血或溃疡,需通过肠镜进一步评估。
2、反复发作性腹痛或腹泻
患者可能在饮食刺激、受凉或劳累后频繁出现腹部隐痛、腹胀及排便次数增多,发作间隔逐渐缩短。此类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常与肠道菌群失调症、免疫异常或感染后肠易激有关,需排查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肠病。
3、伴随营养不良或体重下降
慢性胃肠炎因长期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可能出现乏力、贫血、消瘦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黏液便、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缺乏,提示肠黏膜已发生结构性改变,需进行营养评估和针对性治疗。
日常应注意避免摄入辛辣、生冷食物,减少酒精摄入。若疑似转为慢性,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肠镜检查等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