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行为后若出现梅毒相关皮疹,应及时进行筛查。常见的皮疹类型包括无痛性硬下疳、玫瑰疹、丘疹性梅毒疹、扁平湿疣以及黏膜斑等,这些皮肤表现多提示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可能。
1、无痛性硬下疳
多出现在高危行为后2-4周,常为单发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界清晰,基底呈软骨样硬度,表面无脓液且不伴疼痛,常见于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等接触部位。此为梅毒一期典型表现,此时传染性极强。
2、玫瑰疹
常在高危后6-8周出现,表现为躯干、四肢近端对称分布的玫瑰色斑疹,直径约1-2厘米,压之褪色且无瘙痒感。此类皮疹可持续数周,是二期梅毒的特征性皮损。
3、丘疹性梅毒疹
表现为铜红色丘疹,表面可有鳞屑,好发于手掌、足底等部位。特征性表现为“领圈状脱屑”,即丘疹边缘的鳞屑呈环状剥离,此体征对梅毒诊断有提示意义。
4、扁平湿疣
多发生于肛门、外阴等潮湿部位,呈扁平状隆起,表面湿润且有渗液,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此类皮损属于二期梅毒高度传染性的病损,需与其他病毒感染性疣鉴别。
5、黏膜斑
见于口腔、咽喉或生殖器黏膜,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灰白色糜烂面,周围有红晕。这种黏膜损害在二期梅毒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可能伴随声音嘶哑等黏膜症状。
出现上述皮疹时应立即就医进行TPPA、RPR等血清学检测。梅毒皮肤表现具有潜伏期长、症状不典型等特点,约30%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需特别注意皮疹是否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以及是否在抗过敏治疗后无效。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延误诊治可能导致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等不可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