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表现通常包括社交障碍、语言交流困难、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以及感知觉异常等。这些症状可能在幼儿期逐渐显现,并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和人际互动。
1、社交障碍
孤独症儿童常缺乏与他人互动的基本能力。例如,婴幼儿时期可能表现为眼神交流减少,对父母的呼唤反应淡漠,难以通过表情或手势表达需求。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难以建立友谊,甚至对同伴的互动表现出回避或抵触。
2、语言交流困难
约半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可能表现为2-3岁仍无语言表达,或语言能力倒退。部分患儿虽有语言能力,但常出现机械性重复语言、代词混淆(如用“你”代替“我”)、语调异常等情况,且缺乏通过语言进行社交沟通的意图。
3、重复刻板行为
患儿常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如反复转圈、摇晃身体、排列物品等。他们可能对日常流程异常执着,如坚持固定路线回家,若被打断会引发强烈焦虑或哭闹。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拍手、踮脚走路等特异性动作。
4、兴趣狭窄
孤独症儿童可能对特定物体产生异常专注,如持续数小时旋转玩具车轮,反复观察风扇转动,或痴迷于数字、交通标志等抽象符号。他们对同龄儿童感兴趣的玩具往往缺乏兴趣,更倾向于用物品进行重复性探索。
5、感知觉异常
部分患儿存在感官过敏或迟钝现象,如对吸尘器声、吹风机声等日常声响表现出惊恐反应,或对衣物标签、特定材质的触感极度排斥。少数患儿可能对疼痛、温度等刺激反应迟钝,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若发现儿童存在上述表现,建议尽早就诊儿童发育行为专科进行评估。早期干预可通过行为训练、语言康复等方式改善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应避免自行判断或延误干预时机,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