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出现发烧可能与术后吸收热、感染、静脉血栓等原因有关,通常可通过观察体温、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其他措施以及处理并发症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告知医生,明确具体原因后遵医嘱处理。
1.观察体温
术后发烧若体温不超过38.5℃,且无其他明显不适,可能与组织损伤引起的吸收热有关。需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变化,术后3天内低热通常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度干预。
2.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时可用冷毛巾敷额头、颈部或腋下,也可用温水擦拭四肢、胸背部等部位促进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加重体温波动。
3.药物治疗
若明确为细菌感染引起,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体温持续超过39℃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烧药物。
4.其他措施
术后因禁食或活动减少导致脱水时,需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帮助恢复体力促进伤口愈合。
5.处理并发症
若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需排查深静脉血栓,确诊后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形成肺栓塞时需立即进行溶栓、介入或手术治疗。
术后发烧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若体温持续3天未退、出现寒战或伤口渗液等症状,需立即进行血常规检查、超声检查等检查,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期间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