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可能引起肾脏损伤,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因免疫复合物沉积或病毒直接作用导致肾小球肾炎等病变,称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蛋白尿、血尿等症状。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病毒还可能直接感染肾小管上皮细胞,干扰肾脏正常代谢功能。对于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存在肝硬化的患者,药物代谢负担加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增加肾脏受损风险。
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不会出现明显的肾脏损伤。建议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出现异常尿检结果时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日常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合理作息,遵医嘱规范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助于降低肾脏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