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会引发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肝硬化,其风险与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肝脏损伤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持续复制可引发肝脏反复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随着病情进展,肝脏结构逐渐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取代,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最终形成肝硬化。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若患者合并酗酒、脂肪性肝病或未规范治疗,病情进展速度可能加快。
为降低肝硬化风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和肝脏B超。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丙酚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同时需严格戒酒,保持合理体重,避免使用肝损伤药物。对于已出现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患者,早期规范治疗仍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建议患者在感染科或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