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如何形成的?

史宇飞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通常由接种慢性乙型肝炎疫苗、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母婴传播后的免疫反应形成,属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产生免疫力的表现。该结果提示具有保护性抗体,感染风险较低。

1.接种慢性乙型肝炎疫苗

慢性乙型肝炎疫苗含有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分,接种后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一般在完成三针全程接种后1-2个月,抗体滴度可达峰值。常见疫苗类型包括重组酵母慢性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疫苗等,保护效果可持续数年。

2.自然感染后恢复

约5%-10%的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病毒清除过程中,免疫细胞会产生针对表面抗原的中和抗体。这类抗体具有长期保护作用,通常伴随慢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形成"慢性乙型肝炎两对半"中的2.5阳性模式。

3.母婴传播后的免疫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母亲可通过胎盘将抗体传递给胎儿。新生儿出生时即可检测到抗体,但被动获得的抗体会在6-12个月逐渐消失。若同时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接种,可使婴儿获得更持久的主动免疫保护。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属于理想状态,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每3-5年复查抗体水平,当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时可考虑加强接种。对于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维持抗体滴度大于100mIU/ml能更好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日常需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