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水肿可能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肝肾综合征等疾病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具体原因。生理性水肿通常与长期站立、饮食过咸等因素相关,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水肿更常提示病情进展。
1.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增高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可能伴随腹腔积液(腹水)。患者常有腹胀、蜘蛛痣、黄疸等表现,需通过肝功能、肝脏超声检查等检查评估。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必要时联合人血白蛋白注射液。
2.低蛋白血症
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发下肢或全身水肿。患者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需通过血生化检查评估白蛋白水平。治疗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同时配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营养支持治疗。
3.肝肾综合征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严重肝功能衰竭时,可能继发肾功能异常,表现为少尿、血肌酐升高及水肿。患者常出现尿量减少、皮肤瘙痒等症状,需通过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诊断。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利加压素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水肿时应立即就诊肝病科,完善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检查等检查。日常需严格戒酒,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遵医嘱规范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避免自行服用不明成分的中药或保健品,以免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