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低热可能与病情进展或合并其他疾病有关,通常需要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腹部超声检查或CT检查、其他感染相关指标以及肿瘤标志物等,具体需结合临床评估。
1.肝功能检查
长期低热可能提示肝炎活动或肝功能损伤。通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可评估肝脏炎症程度及合成代谢功能是否异常。若转氨酶持续升高,需警惕肝细胞坏死可能。
2.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
该检查能明确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若病毒载量较高,说明病毒活动可能导致免疫反应引发低热,同时需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如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
3.腹部超声检查或CT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筛查是否存在肝硬化、肝内占位性病变。若发现肝实质回声增粗或结节,需进一步行增强CT或磁共振鉴别肝癌等并发症。
4.其他感染相关检查
长期低热需排除合并细菌感染、结核或寄生虫感染。可进行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结核分枝杆菌素试验、血培养等检测。若中性粒细胞升高伴发热,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感染。
5.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肝癌风险,需联合异常凝血酶原等指标综合判断。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此项检查尤为重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时,应及时至感染科或肝病专科就诊,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活跃、肝脏并发症或合并感染。治疗需在抗病毒基础上,针对发热原因进行干预,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