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定期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甲胎蛋白、肝脏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测。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
1.肝功能检测
肝功能检查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常提示肝细胞损伤,白蛋白水平下降可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该检查能直观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是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
2.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
通过PCR技术定量检测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可准确评估病毒复制活跃程度。高病毒载量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该指标是决定抗病毒治疗时机、评估药物疗效的关键参数,建议每3-6个月复查。
3.甲胎蛋白与影像学检查
甲胎蛋白是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建议每6个月检测。腹部超声检查能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及时发现肝纤维化、肝硬化或占位性病变。对于肝硬化患者,需增加CT或MRI检查频率。
4.其他辅助检测
包括血常规检查、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脾功能亢进,肌酐升高需警惕核苷类似物肾毒性。对于接受干扰素治疗者,还需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和自身抗体。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建立规律随访档案,通常建议每3-6个月复查。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调整检测频率。日常需注意避免饮酒、规律作息,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不可擅自停药,药物调整需经专科医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