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确诊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常用检查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五项、HBVDNA检测、肝功能检查以及肝脏超声检查等。具体检查项目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1.慢性乙型肝炎五项
慢性乙型肝炎五项包括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是判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基础检查。若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e抗原阳性则反映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2.HBVDNA检测
该检查通过PCR技术直接测定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可明确病毒复制水平及传染性强弱。检测结果超过20IU/ml通常提示病毒活动性复制,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并能监测药物治疗效果。
3.肝功能检查
通过检测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ALT值持续或反复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往往提示存在肝脏炎症活动,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4.肝脏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及实质回声变化,能发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结构异常。对于长期携带病毒或肝功能异常者,定期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等并发症,建议每6-12个月复查。
怀疑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肝病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确诊后需定期复查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抗病毒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