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有何关联?

史宇飞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引发慢性肝细胞损伤、纤维化进展,最终发展为肝功能失代偿。具体关联机制如下:

1.慢性炎症损伤

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会导致肝细胞反复发生炎症。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会激活免疫系统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这种长期的炎症反应会破坏肝脏正常结构,促进纤维组织增生。

2.纤维化进展

在炎症修复过程中,肝脏星状细胞被激活并大量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这些纤维物质在肝内过度沉积,逐渐形成纤维间隔,将正常肝小叶分割成假小叶结构。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通常达到S4期),肝脏质地变硬、表面结节样改变,即发展为肝硬化。

3.肝功能失代偿

肝硬化形成后,肝脏合成、解毒、代谢等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研究显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可达8%-2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弹性检测,早期发现纤维化迹象。遵医嘱规范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同时需严格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降低肝硬化发生风险。若已出现肝硬化,需加强并发症监测和综合管理。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