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假肢适配前的康复评估通常包括残肢状况、关节活动度、肌力评估、平衡功能以及心理评估等项目。这些评估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假肢适配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1、残肢状况评估
需检查残端皮肤完整性、瘢痕组织、血液循环及神经痛情况。例如皮肤破损或感染可能影响假肢穿戴,残肢末端骨突处受压易引发溃疡,神经瘤可能导致幻肢痛。评估时还需测量残肢围长和长度,为接受腔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2、关节活动度评估
重点评估髋关节和健侧膝关节的活动范围。髋关节屈曲挛缩超过15度会影响步态,膝关节僵直可能导致代偿性步态。需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屈伸、内外旋角度,必要时进行牵拉训练改善活动度。
3、肌力评估
通过徒手肌力测试或等速肌力测试仪,评估残肢侧臀大肌、臀中肌及健侧下肢肌力。核心肌群力量不足会影响躯干稳定性,股四头肌肌力低于3级可能导致跌倒风险,需针对性进行肌力强化训练。
4、平衡功能评估
采用Berg平衡量表或单腿站立测试,评估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前庭功能异常或本体感觉减退患者,需结合平衡训练提升假肢使用安全性。动态平衡测试可预测穿戴假肢后的步态协调性。
5、心理评估
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或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心理适应能力。截肢后体像障碍发生率约38%,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影响康复配合度。心理干预需与假肢训练同步进行,帮助患者建立合理期望值。
建议在康复医师、假肢技师、物理治疗师等多学科团队协作下完成评估。评估过程中应动态观察患者功能变化,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假肢设计方案。定期随访评估可及时发现假肢使用中的问题,确保长期穿戴的舒适性和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