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能引发心脏病变、脑卒中、肾脏损害、视网膜病变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等并发症。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并遵医嘱治疗,以降低相关风险。
1、心脏病变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负荷加重,引起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逐渐发展为左心室肥厚。持续高压状态还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发生概率,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2、脑卒中
血压升高会使脑动脉内皮受损,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可能引发脑出血,或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脑梗死。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
3、肾脏损害
高血压引起的肾小球内高压会造成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后期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需通过肾小球滤过率检测评估肾功能。
4、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压会引起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管壁增厚,眼底检查可见动脉变细、交叉压迫征。严重时发生视网膜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需定期进行眼底照相检查。
5、外周动脉疾病
高血压加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间歇性跛行、肢体发凉等症状。踝肱指数检测可评估下肢血供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足部溃疡或坏疽,需要血管外科干预。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同时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若出现视物模糊、持续头痛或尿量异常改变,应立即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