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升高可能与病毒性肝炎有关,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肝脏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肝细胞受损并释放转氨酶,但其他因素也可能造成类似结果。
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此时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可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可能伴随乏力、黄疸等症状。确诊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病毒标志物,如HBsAg、HCV抗体等。
除病毒性肝炎外,药物性肝损伤也可能导致转氨酶异常。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药或某些抗生素时,药物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此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患者因肝细胞内脂肪沉积或乙醇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同样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这类情况通常需要通过腹部超声、FibroScan等检查辅助诊断。
若发现转氨酶持续升高,建议及时到肝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饮酒,保持规律作息,慎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对于确诊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