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康复训练通常需要遵循早期介入、循序渐进、个体化方案、多学科合作以及持之以恒等原则。科学的康复计划有助于恢复功能,降低残疾风险。
1、早期介入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通常建议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早期介入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例如在发病后24-48小时开始进行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基础训练,但需严格遵医嘱评估病情。
2、循序渐进
康复强度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步增加。初期以被动训练和低强度活动为主,如床上翻身、坐位平衡练习;随着功能改善,逐步过渡到站立、步行等主动训练,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
3、个体化方案
需根据卒中类型、损伤部位及功能障碍程度制定计划。例如运动障碍者侧重肢体功能训练,言语障碍者需配合语言治疗,认知受损患者应加入记忆、注意力等认知康复内容,必要时使用矫形器等辅助器具。
4、多学科合作
由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等组成团队实施综合干预。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作业治疗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需要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适应角色变化,营养师指导饮食管理等协同治疗。
5、持之以恒
康复周期通常需持续6个月至2年,出院后仍需坚持家庭训练。定期复诊评估功能进展,调整训练方案,家属应学习辅助训练技巧,创造无障碍家居环境,通过持续刺激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进行康复训练前需经专业评估,训练中出现疼痛加重或异常症状应立即暂停。建议选择正规康复机构,配合针灸、经颅磁刺激等辅助疗法时需咨询医师。注意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