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多样且临床表现因感染方式不同而差异显著。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需通过专业医疗手段进行防控。
1、病原体特性
炭疽芽孢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可形成芽孢,这种特殊结构使其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芽孢接触宿主体内适宜环境后,会迅速恢复为具有侵袭力的繁殖体,产生致命性毒素复合物,包括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毒性成分。
2、传播途径分析
皮肤接触感染约占95%以上,多发生于处理感染动物皮毛时;消化道感染常见于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呼吸道感染虽罕见但最危险,多见于加工含芽孢的动物制品时吸入气溶胶。值得注意的是,人际传播极其罕见。
3、临床分型表现
皮肤炭疽特征性表现为无痛性焦痂形成,周围组织水肿明显但无化脓;肠炭疽伴随剧烈腹痛、血样便等急腹症表现;肺炭疽呈双相性病程,初期类似流感症状,2-4天后突发呼吸衰竭。各型均可发展为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
4、诊断与治疗
微生物培养仍是金标准,PCR检测可快速鉴定细菌DNA。治疗首选青霉素G,多重耐药菌株可使用环丙沙星或多西环素。严重病例需联合应用炭疽抗毒素,静脉注射人源单克隆抗体如Raxibacumab显示出良好疗效。
5、预防控制措施
高危职业人群应接种吸附炭疽疫苗,畜牧业者需严格执行动物检疫制度。疫区处理需采用环氧乙烷消毒,病死动物须深度焚化。暴露后预防采用60天抗菌药物方案,目前重组保护性抗原疫苗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该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发现疑似病例需2小时内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建立专门应对流程,配备防护级别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标准的负压病房。公众应避免接触不明来源动物制品,食用肉类确保彻底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