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时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等方式帮助退热,同时注意避免过度用药。常见退热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服用退热药物、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以及及时就医等,需根据体温和病因合理选择。
1、物理降温
体温未超过38.5℃时,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或使用退热贴辅助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冰袋冷敷需包裹毛巾防止冻伤,每次冷敷不超过20分钟。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解热镇痛药。用药需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
3、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体液消耗,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ml温水或淡盐水,也可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适当饮用鲜榨果汁补充维生素,但要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饮品。
4、调节环境温度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过度捂汗影响散热。可开启空调或电扇促进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
5、及时就医
若高热持续超过3天不退,或伴随意识模糊、抽搐、皮疹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脑膜炎、脓毒血症等严重疾病。儿童出现热性惊厥时应侧卧防止误吸,清理口腔分泌物后送医。
退热过程中需定时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体温骤降引发虚脱。用药后若出现皮疹、消化道出血等异常反应需停药就诊。发热期间需保证每日8小时以上休息,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汤面等流质食物。需特别注意儿童退热禁止使用阿司匹林,孕妇慎用退热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