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神经内科康复需要注意定期评估、循序渐进训练、预防并发症、心理支持和用药管理等方面。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擅自调整治疗计划,家属应积极配合以提高康复效果。
1、定期评估
脑梗死后需定期由神经内科医生评估神经功能、运动能力及认知状态,通常每1~3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动态评估可发现新发病灶或康复瓶颈,如发现肌张力异常增高需调整巴氯芬等药物剂量,出现吞咽障碍需及时进行吞咽造影检查。
2、循序渐进训练
早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发病2周后逐步开展坐位平衡训练。肌力达3级时开始站立床训练,每日30分钟分2次进行。语言康复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命名训练和构音练习,避免过度训练引发肌肉疲劳。
3、预防并发症
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轴向翻身,使用气垫床和减压敷料。深静脉血栓预防可穿着梯度压力袜,配合每日两次10分钟踝泵运动。尿失禁患者建议定时导尿,保持会阴部清洁,必要时使用银离子敷料预防感染。
4、心理支持
发病1个月内约45%患者会出现卒中后抑郁,需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每周评估。建议家属参与正念减压训练,配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认知障碍患者可使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每周5次,每次20分钟。
5、用药管理
二级预防需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需维持LDL-C<1.8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应<7%。康复期间若出现癫痫发作,需及时添加丙戊酸钠缓释片等抗癫痫药物。
康复期间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训练后心率增幅不宜超过静息状态的20%。家属需学习良肢位摆放技巧,保持患侧肩关节外展位。若出现发热、肢体肿胀或精神状态改变,应立即联系神经康复专科医师。建议建立康复日记,记录每日训练内容、药物反应和功能改善情况,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