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接触风险较高的人群通常包括过敏体质者、皮肤屏障受损者以及儿童,日常需加强防护。苍耳含有毒性成分,可能引发皮肤或全身不良反应,建议相关人群提高警惕。
1、过敏体质者
部分人群对苍耳中的倍半萜内酯等成分存在过敏反应,接触后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过敏体质者接触苍耳后易发生Ⅰ型或Ⅳ型超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引起喉头水肿等全身症状。此类人群应避免徒手采摘或触碰苍耳植株,必要时可遵医嘱备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
2、皮肤屏障受损者
患有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或存在皮肤破损、烧伤等创面的人群,其皮肤角质层完整性被破坏,更易吸收苍耳中的有毒成分。接触后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增加毒素入血风险。建议此类人群接触植物时穿戴防护手套,不慎接触后立即用生理氯化钠溶液冲洗,并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3、儿童
儿童皮肤角质层较薄,皮肤通透性约为成人的2-3倍,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临床数据显示,12岁以下儿童占苍耳中毒病例的68%以上,常见误食果实或接触后揉眼等危险行为。家长应加强看护,避免儿童在野外玩耍时接触苍耳,接触后及时用肥皂水清洗皮肤,若出现眼睑肿胀等异常需立即就医。
建议上述人群尽量避免接触苍耳植株,野外活动时穿着长袖衣物。若已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处理,但伴随发热、呼吸困难等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注意不要自行使用偏方治疗,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