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患者夜间躁动可通过环境调整、规律作息、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安全防护等方式改善症状。日常护理中需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
1、环境调整
保持患者夜间睡眠环境安静,减少光线刺激,避免噪音干扰。可将房间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使用柔和的夜灯辅助照明。若患者因陌生环境产生不安,可摆放熟悉物品如照片、常用寝具等增加安全感。
2、规律作息
白天可安排适度活动如散步、简单手工等帮助消耗体力,但需避免过度兴奋。午睡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以内,夜间固定就寝时间,形成生物钟规律。睡前1小时可进行泡脚、听轻音乐等放松活动。
3、非药物干预
采用安抚性沟通方式,如轻拍背部、温和语言交流缓解焦虑。可尝试芳香疗法使用薰衣草精油,或播放舒缓音乐转移注意力。若出现游走行为,需陪伴并引导至安全区域。
4、药物治疗
若躁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及照护者安全,可遵医嘱使用奥氮平片、喹硫平片等抗精神病药物,或劳拉西泮片等镇静类药物。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步态不稳等副作用。
5、安全防护
移除房间内尖锐物品、电源插座加盖保护罩,床边可加装护栏防止坠床。建议为患者佩戴防走失手环,地面保持干燥避免滑倒。照护者夜间需定时巡查,确保门窗处于关闭状态。
此类患者出现夜间行为异常时,应优先排查是否存在疼痛、便秘、感染等躯体不适。日常需记录躁动发作频率和诱因,就医时向医生详细反馈。治疗方案需由精神科或神经科医生根据患者认知功能、合并疾病等情况制定,家属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