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细菌感染、宿主免疫反应受损以及局部组织缺血等因素有关。该病进展迅速,需尽早明确病因并进行干预。
1、细菌感染
约60-80%的病例由混合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菌包括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这些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深层组织,分泌溶血毒素、透明质酸酶等物质溶解筋膜和皮下组织,形成快速扩散的感染灶。临床可见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并迅速扩大。
2、宿主免疫反应受损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状态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下降,免疫抑制患者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均会削弱机体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研究表明,HIV感染者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较常人高3-5倍,这类患者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全身性脓毒症。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创伤、烧伤或术后切口等部位易形成微血栓,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筋膜层血管呈节段性分布的特点使得感染沿筋膜平面扩散时,受累区域更易发生缺血性坏死。血管病变患者局部组织氧分压可低于20mmHg,远低于正常组织的40-50mmHg。
对于存在皮肤破损、免疫力低下或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加强创面护理并定期监测感染征象。若出现皮肤红肿热痛快速进展、出现大疱或捻发音等特征性表现,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争取在感染扩散前进行清创手术和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