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Ⅰ-Ⅳ级,其形成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有关。具体分级标准及病因机制如下:
1、Ⅰ级痤疮(轻度)
以粉刺为主要表现,包括黑头和白头粉刺。此阶段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导致角质细胞过度堆积形成角质栓,混合皮脂后堵塞毛孔。皮脂无法正常排出,在毛囊口形成开放性(黑头)或闭合性(白头)粉刺。
2、Ⅱ级痤疮(中度)
在粉刺基础上出现炎症性丘疹。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壁破裂。此时免疫细胞聚集引发局部红肿,形成直径小于5mm的红色炎性丘疹。
3、Ⅲ级痤疮(中重度)
丘疹发展为脓疱,直径多超过5mm。炎症反应加剧导致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肉眼可见的黄色脓液积聚。此阶段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通常不会形成永久性瘢痕。
4、Ⅳ级痤疮(重度)
出现结节和囊肿,直径常超过1cm。炎症波及真皮深层,毛囊壁完全破裂导致皮脂、角化物进入真皮层,引发剧烈免疫反应形成炎性结节。囊肿由多个相邻毛囊单元破坏融合而成,愈后易形成凹陷性瘢痕或增生性瘢痕。
痤疮形成核心机制包括: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亢进;毛囊上皮角化过度形成堵塞;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物诱发炎症;免疫系统释放IL-1α、TNF-α等促炎因子加重组织损伤。遗传因素可使皮脂腺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高糖饮食可能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病情发展。
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皮损,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摄入。中重度痤疮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光电治疗或药物干预,防止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