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与痈病通常指同一种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名称的规范性和使用场景不同。痈是西医标准术语,而痈病多为民间或中医习惯性称呼,均指细菌感染引发的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
痈是西医临床常用术语,指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典型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局部硬结,中心可形成多个脓栓,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该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好发于颈项部、背部、臀部等皮肤较厚部位,治疗需结合抗生素和外科切开引流。
痈病多出现于中医典籍和民间医学,常指发生于体表的阳证疮疡,涵盖范围可能比西医痈更广。中医认为多因外感热毒、气血瘀滞所致,治疗强调清热解毒和托里排脓,常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方剂。
西医诊断中统一使用“痈”作为标准病名。而“痈病”缺乏明确定义,可能包括蜂窝织炎、疖等其他皮肤感染,容易造成临床沟通障碍,建议就医时采用规范医学名称。
若出现皮肤红肿、化脓等症状,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后,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切开排脓。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