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通常可以喝中药调理,但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判断是否适用。若由气血不足、肾虚或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中药调理可能有效;若存在宫腔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则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月经量少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气血不足、肾虚和肝郁气滞。气血不足时,患者可能伴随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八珍颗粒、乌鸡白凤丸等中成药补益气血。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可能伴有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常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滋补肾气。肝郁气滞者多因情绪不畅导致经血运行受阻,可选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气。
对于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损伤等器质性问题,单纯中药调理效果有限,需通过宫腔镜手术分离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月经量少,可能需要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激素药物调节周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则需根据甲亢或甲减选择丙硫氧嘧啶、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治疗。
建议先到妇科进行超声检查、性激素六项检查等检查明确病因。确诊为功能性月经失调后,可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通常需连续调理2-3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减肥,情绪焦虑者可配合心理疏导。若服药后出现经量突然增多或持续减少,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