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患者通常可以考虑结合心理咨询治疗,但具体需根据病因及严重程度由医生评估后决定。该症状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或生理问题有关,需分情况分析。
若长期失眠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咨询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不良睡眠习惯和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同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多项研究证实其疗效与药物相当且更持久。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引发的失眠,心理干预能处理潜在心理创伤。
若失眠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疼痛等躯体疾病引发,则需优先治疗原发病。如甲亢患者需服用甲巯咪唑片控制激素水平,慢性疼痛的患者可能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镇痛,此时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手段。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时需注意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产生依赖性,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于无明显诱因的长期失眠,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尝试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等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同时配合睡眠卫生教育。建议记录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模式,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安静,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若自我调节无效,应及时到睡眠专科就诊,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明确睡眠结构异常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