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发作时可以通过保持静止、调整体位、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以及急诊处理等方式快速缓解。具体方法需根据病因遵医嘱选择,避免自行处理延误病情。
1、保持静止
眩晕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选择安全环境平卧或静坐,避免头部大幅转动。保持固定姿势可减少前庭系统受到的刺激,降低头晕、恶心等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静息10-15分钟可初步缓解不适感。
2、调整体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可采用Epley复位法,通过特定头位改变促使耳石归位。操作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将头部依次转向患侧45度,后仰悬垂并维持30秒,再向健侧转动,分步完成复位。自主操作不当可能加重症状。
3、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循环,地西泮片缓解焦虑,盐酸异丙嗪片抑制呕吐。梅尼埃病患者需配合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减轻内淋巴积水。药物需严格按剂量服用,避免联用多种镇静类药物。
4、前庭康复训练
慢性眩晕患者可在发作间歇期进行平衡训练,包括眼球追踪练习、重心转移训练等,每天2次,每次10分钟,持续4-6周能增强前庭代偿功能。训练初期可能出现症状短暂加重,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
5、急诊处理
持续剧烈眩晕伴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时,需立即急诊排除脑卒中。医生可能通过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或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快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必要时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
眩晕发作缓解后建议记录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定期进行前庭功能检查。避免突然起立、快速转头等诱发动作,高血压患者需持续监测血压。反复发作超过3次或单次持续超过12小时者,应及时到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