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和多动症是两种不同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区别体现在核心症状、发病机制及干预方式等方面。自闭症以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多动症则以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为核心表现。
从核心症状来看,自闭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困难,如缺乏眼神交流、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同时伴有重复刻板行为,例如排列物品、执着于固定流程。多动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出现作业漏题、丢三落四等情况,以及无法安静坐立、频繁打断他人等冲动行为。
发病机制方面,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关联性更强,约80%病例存在基因异常,大脑神经连接模式存在特异性改变。多动症则更多与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相关,环境因素如孕期吸烟、早产等影响更为显著。影像学研究显示多动症患者前额叶皮层活跃度较低。
干预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自闭症主要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长期干预,约60%患者需要配合语言治疗。多动症一线治疗方案为中枢神经兴奋剂药物治疗,结合行为矫正训练,约75%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两者共病率约15%,需由专科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若发现儿童存在上述异常表现,建议尽早就诊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专业的诊断评估包括标准化量表测评、发育史采集和观察性检查,确诊后需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早期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两类疾病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