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风险的早期发现通常可通过血液检查、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以及心脏检查等方式进行筛查。具体检查项目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选择。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评估卒中风险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可帮助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可能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而血糖异常则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概率。
2、颈动脉超声
该检查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壁厚度、斑块形态及血流速度,能够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或管腔狭窄超过50%时,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或斑块脱落导致脑梗死,是卒中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手段。
3、磁共振血管成像
利用磁共振技术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结构,可检测脑动脉狭窄、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问题。对于存在头痛、眩晕等症状的患者,此检查能发现微小血管病变,较CT血管成像更敏感,且无辐射风险。
4、经颅多普勒超声
通过颞骨窗探测颅内动脉血流信号,评估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血流动力学状态。血流速度异常增快可能提示血管痉挛或狭窄,而微栓子信号的出现则预示栓塞风险升高,常用于监测潜在脑缺血事件。
5、心脏检查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可筛查房颤、卵圆孔未闭、心室壁运动异常等心源性卒中因素。约20%的缺血性卒中与心脏血栓脱落相关,尤其房颤患者需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卒中家族史者,每年进行一次卒中风险筛查。检查结果异常时需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发病风险。